0

联系方式

展位预订:021-3114 8748
参观/媒体联系:13601815988
QQ:2463282767
邮箱:artsexpo@sgexpo.cn

行业新闻

官方定性:总投资186亿轻轨烂尾,成反面典型!

发布时间:2025-08-22 08:42:06  文章来源:ARTS公海彩船官方网站

公海彩船官方网站 消息 2025年8月20日,柳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,自治区副主席、市委书记谭丕创首次将柳州轻轨项目定性为 “劳民伤财‘政绩工程’的典型” ,并指出其核心矛盾: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,债务问题与腐败问题交织。这一项目不仅造成186亿元的巨额投资烂尾,更严重透支了党和政府的信用、人民的信任,成为全国城市治理的反面教材。

  • 这场被点名为“劳民伤财‘政绩工程’的典型”的项目,已经成为柳州乃至全国地方政府的一面镜子。

两任原市委书记相继落马,一个被判16年半,一个被判死缓,背后是大举债务搞政绩工程导致的烂尾项目和无尽的后遗症。

柳州轻轨的悲剧背后,是一条从决策层蔓延的腐败链条:

郑俊康(原市委书记):2024年11月因受贿、滥用职权罪被判16年半。其主导项目时未批先建,赌政策松动未果,强推轻轨上马。

  • 吴炜(继任市委书记):2024年12月因同罪名被判死缓。延续举债模式,致项目彻底烂尾,留下遍布市区的“幻想柱”(闲置墩柱)。

两人的案件暴露出 “一把手”权力失控的监督漏洞。郑俊康案更被评为自治区纪委监委2024年度精品案件,柳州市借此深挖关联腐败,高质高效查处多名涉案人员。

对轨道交通行业来说,柳州轻轨事件带来很多启示

1、决策机制:从“豪赌式推进”转向“科学化论证”

审批红线不可逾越:柳州轻轨未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即强行开工(“先上车后补票”模式),最终因政策收紧彻底失败。这警示行业:审批合规是项目生存的底线,任何规避监管的“擦边球”行为终将付出代价。

脱离实际的规划=空中楼阁:柳州规划7条轻轨线路,远超财政承受力与真实客流需求。行业需建立 “需求-财力-效益”三维评估模型,杜绝为“城市名片”盲目扩规模。

2、债务防控:隐性债务成行业“灰犀牛”

烂尾背后的债务黑洞:2017年3月,柳州市轨道集团于正式挂牌成立,其后发布了包含七条线路的柳州轨道交通规划线路规划,总里程约226.8公里,总投资额为186.18亿元。烂尾工程直接拖累民生领域投入。行业必须将 “全周期债务风险评估” 纳入项目立项核心指标。

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:过度依赖政府举债的单一模式已不可持续。需引入PPP、REITs、专项债等工具,形成“使用者付费+财政补贴+社会资本”的可持续资金链。 

3、权力监督:破解“一把手工程”魔咒

腐败链条的深度警示:两任市委书记(郑俊康、吴炜)借轻轨项目受贿、滥用职权落马,揭示“政绩工程”与“腐败温床”的共生关系。行业亟需建立 “决策-执行-审计”三权制衡机制,切断利益输送通道。
终身追责压实责任:推行重大工程终身责任制,对未批先建、超概算、烂尾项目追溯决策者法律责任(如柳州对责任人的刑事追责)。 

4、技术理性:回归轨道交通本质需求

警惕“轨道过剩”陷阱:全国多个高铁站长期荒废,珠海有轨电车因客流不足拆除,证明“超前基建”未必带来便利。行业应优先发展公交衔接、 TOD开发等“微循环”系统,而非盲目追求轨道里程。

5、治理转型:从“钢筋水泥”到“人民城市”

民生需求>形象工程:市民将烂尾墩柱称为“幻想柱”,讽刺工程与真实需求的割裂。行业需建立 “公众参与式规划” 机制(如听证会、线上问卷),使基建真正响应通勤痛点。

以运营思维前置规划: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包含20年运营模拟,测算维护成本与客流收益平衡点。

6、总结——行业意义:重构发展逻辑的转折点

旧模式

新模式

实践路径

追求规模与速度

质量与可持续性

严控负债率,推行绿色轨道认证

领导意志主导决策

数据与法治驱动

建立基建项目AI评估平台

重硬件轻服务

运营服务为核心

推广“轨道+社区”一体化开发

封闭式政府操盘

社会资本协同参与

设立轨交产业发展基金

柳州用巨额代价(据有关媒体分析,已造成实质损失41亿元)证明:轨道建设的价值不在钢轨延伸的长度,而在市民出行的温度。这一事件倒逼行业告别“大干快上”的粗放时代,转向 精细化、人本化、可持续 的新发展范式。

从历史角度来看,与日本国铁民营化、美国 Amtrak 改革类似,柳州事件或成为中国轨交行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质量重构”的关键转折。

相关推荐:公海彩船官方网站 展位预订  公海彩船官方网站 免费报名参观

相关推荐: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

扫码加入交流群

扫码加入交流群

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1号

Baidu
map